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以2小时05分1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选手杰普科斯盖·切普科奇以2小时20分34秒的成绩摘得桂冠,本次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也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热情,成为金秋十月北京最亮丽的体育名片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组织工作获赞誉
今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是自1981年创办以来的第43届赛事,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,组委会透露,报名人数突破16万,最终通过抽签确定了3万名参赛选手,其中包括200余名国际顶尖运动员,赛事路线延续经典爱游戏体育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长安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地标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。
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,北京市政府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周密的组织方案,沿途设置了15个补给站,配备超过2000名志愿者爱游戏官网,并首次启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医疗监测系统,实时跟踪选手身体状况,赛事总监张伟表示:“我们力求在竞赛水平、服务保障和环保措施上做到最好,让每一位跑者都能安全、舒适地享受比赛。”
非洲选手包揽男女冠军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比赛中,塔德塞·莱盖塞从起跑阶段便展现出强劲实力,半程时已领先第二集团近1分钟,最终他以2小时05分18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提升了37秒,赛后采访中,莱盖塞难掩兴奋:“北京的氛围太棒了!这条赛道很适合创造好成绩,我希望明年还能回来卫冕。”
女子组冠军杰普科斯盖·切普科奇同样优势明显,她在30公里后甩开所有对手,以2小时20分34秒的成绩夺冠,中国选手张新艳以2小时26分45秒获得第四名,创下国内女子选手近年来的最佳战绩。“虽然没能站上领奖台,但能在家门口跑出个人最好成绩,我已经很满意了。”张新艳说道。
大众选手方面,76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以5小时12分完成全程马拉松,成为本届赛事最年长的完赛者。“我从60岁开始跑步,马拉松教会我坚持的意义。”他笑着告诉记者。
科技与环保成亮点,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
本届赛事首次引入“碳中和”概念,通过使用可降解物料、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点等措施,减少了约30%的碳排放,组委会与多家科技企业合作,为选手提供实时心率监测、赛道AR导航等智能服务,参赛者李女士表示:“通过手机APP能看到自己的配速和排名,还能生成3D完赛证书,体验非常新颖。”
作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,北京马拉松的全球影响力逐年提升,央视体育频道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,海外转播覆盖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,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·科通过视频致辞:“北京马拉松已成为世界马拉松版图的重要一环,其组织水平和群众参与度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全民健身热潮涌动,马拉松经济效应显著
赛事期间,北京各大景区、酒店迎来客流高峰,数据显示,马拉松周末带动消费超过12亿元,其中外地选手及家属贡献占比达65%,体育产业专家刘岩指出:“马拉松已从单纯的竞技活动发展为融合旅游、文化、商业的综合性IP,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。”
北京各区同步举办了10场亲子跑、欢乐跑等配套活动,吸引超5万人参与,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勇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推广‘体育+’模式,让更多市民感受运动的快乐。”
随着夜幕降临,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颁奖典礼为赛事画上圆满句号,组委会宣布,2025年北京马拉松将首次增设轮椅组别,进一步彰显包容性,正如一位完赛选手在社交媒体上所写:“42.195公里不仅是距离,更是一段与自己对话的旅程,我们明年再见!”